監督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企業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近年來,從我省乃至全國查處的國有企業違紀違法案件中可以看出,監督缺位、運行違規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。如何做實做細國有企業監督工作,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思考的課題。
當前國有企業監督中存在的問題:一是監督體系不健全,監督力量分散。國有企業監督力量包括黨內機構的監督、董事會和監事會監督、職能部門的監督、職工群眾監督等多種形式,各種監督力量相對獨立,缺乏定期、有效的溝通和交流,同時因工作保密機制、責權邊界不清晰等的束縛和制約,各監督力量之間難以形成資源共享,進而影響監督執紀問責的進度、力度和效果。二是基層監督力量薄弱,信息傳導不暢。有的國有企業基層單位組織架構不完善,落實“兩個責任”任務分解和壓力傳導存在困難,造成“上熱下冷”“沙灘流水不到頭”的現象。同時,有些基層單位紀檢監察機構不健全,即便是紀檢委員、監督員這樣的兼職監督力量也少之又少,日常監督缺少探頭,一些監督信息傳導不暢,部分企業管理人員常常處在盲區之中。三是監督制度不完善,監督職能難以發揮。部分國有企業缺乏對關鍵人、關鍵崗位和關鍵環節監督的系統梳理、規范總結,沒有配套的制度指導監督人員工作,使得基層監督人員在開展工作時缺少依據、權限,無法規范有效進行監督。此外,上級單位制發的一些工作制度,不夠契合國有企業的特殊情況,達不到實用、可用、管用的效果。四是不敢監督、不愿監督的問題依然存在。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獨立性、權威性仍然不足,有的紀檢監察干部僅僅把紀檢監察工作當作一段履職經歷,抱有“過客”心理,怕監督太嚴會影響同事關系、個人進步,監督勇氣不足,動真碰硬不夠,有的監督重安排輕落實,有的避重就輕“走過場”。
做實做細國有企業監督工作,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。一是突出黨內監督主導地位。落實黨委全面監督責任,壓實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、班子其他成員“一崗雙責”,加強對監督工作的領導、支持和保障。強化紀委的專責監督,聚焦中心任務,履行好“監督的再監督”職責,不斷提高監督規范性和權威性。強化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,推動各部門抓好各自領域的監督。二是聚焦“兩個維護”做好政治監督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國有經濟、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、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緊盯不放,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,廣泛了解收集情況,有針對性地查找、糾治國有企業政治立場、觀點、原則、履責等方面的偏差。三是進一步前移監督關口。緊扣重點人、重點事,聚焦重點崗位、重要環節,在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程發力,跟進監督、嵌入監督,善于從干部職工反映強烈的事項中探查問題、從經營管理呈現的異常中深挖隱情,對相關問題早發現早糾治。四是貫通協同形成監督合力。用好黨內監督、民主監督、社會監督、輿論監督等手段,加強紀檢監察監督、巡視巡察監督、審計監督、職能部門監督的貫通協同,在協調聯動、信息共享、推動整改方面實現“最大公約數”。五是著力做好監督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充分運用監督、辦案成果,對企業權力運行、制度建設、流程權限、監督制約等要素進行全方位檢視,堵塞制度漏洞,完善內部工作機制和流程,不斷提升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水平。充分運用警示教育會、組織生活會、紀法學習交流等方式,推動紀律教育、廉潔教育入腦人心,引導黨員干部樹牢紀律規矩意識,始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。(國網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供電公司紀委 周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