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先翻翻“舊賬本”,看看都有哪些道道。
“前任留下的‘爛攤子’,憑啥讓我擦屁股?”有新任官員如此抱怨。
的確,“舊賬本”里“爛攤子”真不少。某地規劃的“全球最大皮革城”如今荒草叢里立著半截水泥樁子。某縣前年招商的“智慧農業園”,簽約照片還掛在政府官網上,地里是野蒿參天。“規劃圖里天女散花,落地變成爛地瓜。”這順口溜令人深思。
“前任挖坑我填土,政績算在誰頭上?不如另起爐灶!”有干部私下嘀咕。
也是,新官上任不點幾把自己的火,他人怎知其有沒有幾把刷子? 某縣五年換了三任書記,將某民生工程改頭換面三次終成“四不像”。某縣前任強推“千畝太空蓮基地”,繼任者改種香芋,結果沒有一個產業實現富民。群眾調侃:“新官三把火,先燒舊賬本”。
“任期有限,自己手上的各項數據整漂亮了才是關鍵,至于‘舊賬’,里面是否有道道和深坑把握不準,即使沒有,也多是出力不出彩,少碰或不碰為妙!”有干部這樣說心得。
確實,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,有的干部但求政績眼前亮,不管爛賬代代傳。某落馬官員懺悔說:“明知產業園選址有問題,但想著干滿三年就走,管不了那么多。”某縣一局長,對某項目以“是前任的事”“工程款要打折”等為由,拖延3年不給予結算,被多次提起訴訟,造成不良影響,終被查落馬。有人慨嘆,這般“任期投機主義”與“官僚主義”,能不貽害無窮嗎?!
合上“舊賬本”,心中五味雜陳。
干部交替,本該是責任交接、擊鼓傳花。但有地方擊鼓傳花變“擊鼓傳雷”。細究根源,實為事業觀、發展觀與政績觀發生偏差所致。
那么,“新官不理舊賬”這筆賬,該怎么算、怎么治,才能既厘清舊賬,又不埋新雷?
恐怕有四本賬該算清與打通,并綜合系統施治。
首先立好“明白賬”,構建跨任期責任機制。建立離任審計終身制與責任清單制,給官員戴上“金箍圈”,讓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”成為鐵律。通過制度化約束,將新舊賬本統一納入施政范疇。
其次算清“民心賬”,筑牢執政根基。政失其信如舟失其舵,“朝令夕改”“不理舊賬”,不僅損害公信力,更會致使民生問題積重難返。民生舊賬實為執政生命線,拖延即自毀根基。
再次看清“發展賬”,樹立長遠政績觀。善弈者謀勢,善政者謀續。摒棄“但求虛名而不務實績”的短期主義思維,認清地方發展是薪火相傳的接力長跑,應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之胸襟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之擔當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最后理順“制度賬”,構筑法治屏障。法如北斗,制若準繩。借鑒商業領域的“項目制管理”,把重大工程從“任期工程”變成“跨代工程”;將舊賬清理納入考核體系,對推諉塞責者,依法依規嚴處,讓擔當實干者如魚得水。
官場非戲臺,容不得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搞表演。為官一任,當思利在千秋,若以制度保障責任傳承,用法治約束權力任性,實現“新官舊賬水乳交融”,高質量發展何愁不能聚沙成塔,終見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之盛景?(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評論員 陳明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