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欽錦,字毓菁,號子亭,江西彭澤人。
柯欽錦自幼才思敏捷,有舉一反三之能,為人端重沉毅。他的家中很是貧困,為了讀書,他經(jīng)常去借閱他人的書籍。每次借到書籍,他都洗干凈雙手,端正坐姿,虔誠地閱讀書籍。因為將書籍保養(yǎng)得很好,且每次都會按時歸還,鄉(xiāng)人都很樂意借書給他。
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后,柯欽錦對于經(jīng)史大義、諸子百家之說,無不精通。他寫的文章,磊落大氣,讀起來就有一種汪洋澎湃之感。清朝乾隆六年(1741年),柯欽錦前往南昌參加鄉(xiāng)試,一舉高中舉人。而后柯欽錦前往北京參加會試,然而不幸落榜。值得注意的是,乾隆年間有一個特殊的規(guī)定,即在落第的舉人之中,選擇出部分文理明通的舉人,于正榜外另出一榜,叫作“明通榜”,也可以按照進士的待遇去授官,柯欽錦便名列明通榜中。
不久,柯欽錦被任命為景山官學教習。在職期間,柯欽錦樂于助人,尤其是對貧寒子弟,他更是大力扶持他們。柯欽錦教導學生時,主張以身作則,在他看來,只有教師率先垂范,才能贏得學生們的信任,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因教學卓有成效,在任期滿了以后,柯欽錦被調(diào)任為福建光澤縣縣令。柯欽錦在任三年,以勤于公務而著稱,他經(jīng)常批改奏牘到深夜。在農(nóng)忙時光,柯欽錦則巡視鄉(xiāng)里,探尋民生利病和疾苦,掌握百姓的所思所想。知道光澤百姓對饑荒有很大的恐懼后,柯欽錦創(chuàng)建社倉,以便于豐年存儲糧食,災年則拿出糧食救濟百姓。他以為教育是改變地方面貌最深遠的手段,也是讓地方人才走入國家的關(guān)鍵一招,于是他創(chuàng)辦書院,延請名師,閑暇時刻,他還親自去書院講學。對于學習優(yōu)秀的士子,他給予他們一定的糧食補助,并贈予自己書寫的字畫,來從物質(zhì)和精神上鼓勵他們。在他的努力下,光澤縣面貌煥然一新。
福建布政司知道柯欽錦能力出眾,可堪重任,于是調(diào)任他到情況復雜的侯官縣擔任縣令。侯官縣乃是福建的省會所在地,人來人往,商去商來,經(jīng)濟非常發(fā)達,公務非常繁忙,公牘堆積如山。柯欽錦到任不到一年,便將陳年舊牘處理完畢,監(jiān)獄里的犯人也全部被審理完了。按察司見到后,更是看重柯欽錦,每當各地出現(xiàn)了疑難雜案,都會把案件交給柯欽錦處理。而柯欽錦也不負所望,每次都能把事情干得干凈利落。不久,柯欽錦升任同知,撫軍非常欣賞柯欽錦,于是向朝廷舉薦柯欽錦擔任知府。朝廷經(jīng)過討論,認為撫軍的保舉合理,便將柯欽錦記名在知府職位上,等待有合適位置時,就調(diào)柯欽錦去擔任。暫時仍讓柯欽錦擔任海防同知,柯欽錦在任期間,勤勉盡職,然因過度勞累,積勞成疾,不久逝于任上,年僅三十八歲。在去世時,柯欽錦對自己的兄弟說道:“我居官兩地六年,未嘗誣一贓,枉一法,死可不恨。”柯欽錦認為自己仰不愧天,府不怍人,在任期間所做之事,都是堂堂正正。在他去世后,福建百姓思念不已,直到同治時期,仍有人在念叨著柯欽錦的好,“至今閩人謳思之”。